選擇語言

                    股票代碼:300252.SZ
                    中文

                    人工智能将在回歸理性中走向新的飛躍

                    時間:2020/01/14

                    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,人工智能被認為是人類未來發展的重大契機,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“頭雁”效應。這種“頭雁”效應,既表現在人工智能産業的蓬勃發展上,更表現在它将成為我國産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力上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走過2019年,人工智能在争議中彙聚點滴信任,凝聚向善力量。走向2020年,回歸理性的人工智能産業生态将更加優化,人工智能技術将從感知智能向認知智能演進,“以人為本”将成為人工智能發展的新導向,成就更美好的智能世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理性回歸,人工智能産業生态不斷優化

                    “人工智能産業規模增速在2018年達到峰值,2019年有所降低,但仍維持着較高的增速,隻是回歸了理性。”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雲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副所長魏凱表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當前,我國人工智能産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态勢。人工智能技術正深入發展,人工智能應用場景不斷豐富,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台、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正如火如荼地推進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國務院印發的《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》提出,到2020年人工智能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,核心産業規模超過1500億元,到2025年人工智能核心産業規模超過4000億元,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論、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,核心産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。2019年,政府工作報告第三次提及“人工智能”,從最初的“加快”“加強”,到如今的“深化”,随着政策的進一步推動以及技術的進一步成熟,人工智能産業落地将明顯提速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在消費和服務領域,從電商、醫療,到教育、金融等行業,我們看到,人工智能已實現廣泛應用,深刻改變着經濟和社會面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随着5G商用時代的來臨,過去一年,人工智能技術連接效率進一步提升,部分關鍵應用技術跻身世界先進水平;産業鍊攜手共進,産業生态不斷優化;深度學習、數據挖掘、自動程序設計等産業應用場景,拓展出更強的通用能力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2019年,人工智能的發展正在回歸理性,而回歸意味着未來會有更大的飛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認知智能,後深度學習時代來了

                    近年來,人工智能已經在感知智能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,甚至在許多領域已經達到或超出了人類的水準,解決了“聽、說、看”的問題。但是,因其更多隻是依賴簡單的統計拟合,AI系統并不能主動了解事物發展背後的規律和因果關系,AI依然不具備常識和因果邏輯推理能力,這也是“人工智障”不時出現的原因。因此,實現認知智能,正是當下人工智能研究的核心,這也是未來競争的核心領域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認知智能将從認知心理學、腦科學及人類社會曆史中汲取靈感,并結合跨領域知識圖譜、因果推理、深度學習等技術,建立穩定獲取和表達知識的有效機制,讓知識能夠被機器理解和運用,實現從感知智能到認知智能的關鍵突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未來人工智能産業的走向取決于算法的進步。在算法方面,目前已經有深度學習和神經網絡這樣優秀的模型,就目前國内人工智能算法的總體發展而言,工程學算法雖已取得階段性突破,但基于認知層面的算法水平還亟待提高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在魏凱看來,基于深度學習的算法還有優化的空間。但是更應該看到,未來在新算法的路徑開拓上,有兩條路線正在逐漸清晰:一條路線是“深度學習﹢神經科學﹢腦科學”,另外一條路線是“深度學習﹢知識工程”,即具備結構化的知識有高起點學習的過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也就是說,随着後深度學習時代路徑的不斷清晰,人工智能将從感知智能向認知智能演進,人工智能的算法将進入後深度學習時代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以人為本,AI也有“人情味兒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今天,人工智能技術正被“嵌入”百業百态,對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。但是随之而來的問題是:我們可以完全地信賴人工智能嗎?

                    2019年的熱點新聞中,與人工智能相關的負面消息層出不窮,人工智能“雙刃劍”的特性展現得淋漓盡緻。隐私保護、算法安全等關鍵詞更是成為人工智能發展不可回避的話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“人工智能技術的自由裁量權應受到道德和倫理的約束。”魏凱表示,全球都在關注人工智能是否應嵌入倫理的要求,并反思人工智能的治理應如何開展。在反思與實踐中,“以人為本”的共識逐漸彙聚,并成為人工智能未來發展的新導向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如何把“以人為本”的理念變成現實?2019年4月8日,歐盟委員會發布了《人工智能倫理準則》,提出了實現可信人工智能的七個要素。包括保障人工智能技術的人的自主性、穩健性和安全性,确保隐私和數據管理,确保算法系統的透明度,以及要求人工智能提供多樣化、非歧視性和公平的服務。這是可信AI核心的要義,更是“科技向善”的體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我國也高度關注人工智能發展中的“人”。2019年6月17日,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專業委員會發布《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則——發展負責任的人工智能》,其中就包含了“以人為本”的元素:公平公正、包容共享、尊重隐私、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……在2019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,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在演講時也表示,在AI的治理方面,要以“科技向善”引領全方位治理,确保AI“可知”“可控”“可用”“可靠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“機器有芯,人類有心”。一個有“人情味兒”的人工智能社會,不僅要擁有更加高效的生産力,也要有更加豐富多彩的精神空間、更加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、更加公平公正的制度保障、更加包容和諧的人文關懷。守住技術的底線和準則,讓科技用到該用的地方,造福人類社會,這是人工智能發展到今天甚至是未來,一個必須重視的新課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來源:C114

                    1. 上一篇:信通院何寶宏:我國數據中心布局漸趨合理 能效逐步提升
                    2. 下一篇:中興通訊CTO王喜瑜:《5G:期待中發展 質疑中生長》
                    分享到:
                    返回